本篇文章1216字,读完约3分钟
跨越2126公里,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山乡,一群青年志愿者的脚步踏上了黄土高原。7月23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宁夏队”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张树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青春行动回应教育难题:如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让山乡课堂也能照进梦想的光?
步履丈量,走透乡路
为打通招生“最后一公里”,志愿者们双线并进:线上通过村民微信群广而告之,线下徒步穿梭于张树村与清泉村的沟壑梁峁之间,逐户走访百余户人家。在清泉村,志愿者们在王奶奶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暑期无人照看。团队当即留下联系方式,并承诺提供学业辅导。“我们安排了专人定时接送路远的孩子,确保安全送达,一个都不能少。”队长张荣康的承诺,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终在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成功招募39名学生。
图为志愿者们在村庄走访。丁思婷 供图
启智润心·典礼传薪
7月24日,张树村村里响起嘹亮的队歌声。开学典礼上,厦门大学派驻宁夏隆德县张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彦贞首先代表全体村民对志愿者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着重强调了活动期间的安全问题,以确保支教活动平稳有序进行。带队老师陈艺杰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他希望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也期望志愿精神的火种深植于孩子们的心田。志愿者队长张荣康则详细介绍了21天的教学蓝图——从文学鉴赏、普法课堂到科学实验、艺术启蒙,课程表上写满了“量身定制”的诚意。
图为谢彦贞书记为开学典礼致辞。张依诺 供图
培能育才·课堂生花
科学实验课上,孩子们志愿者指导下,用木棍和皮筋搭建正方体框架,并尝试对框架进行加固。有的在每个面的对角出以木棍相连,有的在连接处多缠几圈皮筋增强稳固性,每个框架都透着认真与巧思。通过分组搭建正方体框架的团队协作模式,培养孩子们分工和责任、协商和妥协的意识。四年级学生杨宇辰捧着自己加固好的正方体,高兴地对志愿者说:“我在每个面用木棍斜对角连接,还都多加了皮筋,现在它晃都不晃啦!”
普法课上,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学习基础法律知识,侧重通过互动游戏学习规则的力量,在小组讨论中理解权利与责任。教学中,志愿者结合动画短片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小知识点,并将孩子们分成小组,通过模拟小法庭、法律知识抢答等集体活动加深理解。起初,有的孩子对“权利”“义务”这些词一头雾水,讨论时总插不上话,但在志愿者的点拨下,他们渐渐开窍,发言也越来越积极。
图为志愿者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张依诺 供图
教育之光·跨越山海
这是一场知识与爱的“破雾”行动。“鹭衔春晖”寓意志愿者如白鹭衔来知识的种子,“青禾破雾”则象征着孩子们在关爱中拔节生长。未来21天,物理课上的静电实验、书法课上的翰墨飘香、舞蹈课上的跃动身影,将构成乡村振兴图景中最鲜活的注脚。正如镜头所记录的:当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唱队歌时,黄土高原的风里,正涌动着青春与希望碰撞的回响。(通讯员:范佳瑜 张积涛)
图为志愿者们与学生合影。庞静雯 供图
标题:从东海之滨到黄土坡:一群青年的山乡“萌芽”行动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jj/3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