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7月6日至13日,宁夏大学“闽宁记忆 薪火传”实践团深入宁夏闽宁镇,以“老物件、老场景、老故事”为切入点,开展“脱贫攻坚精神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实践调查。8天时间里,团队成员走访了原隆村、福宁村;参观了非遗工坊、禾美扶贫车间、闽宁新貌展示中心、贺兰红酒庄、赵鸿文化大院、闽宁人家文化大院等多处参观点;对话40余位村民,在锈迹斑斑的老物件里触摸奋斗脉搏,在新旧交织的场景中探寻发展密码,用青春视角解码脱贫攻坚精神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联结。

老故事: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密码”

7 月 6 日,实践团首站抵达闽宁镇原隆村,在这个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非遗工坊里的老故事正续写着新篇章。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乡村工匠大师刘亚明表示村里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靠手艺挣钱。作为非遗传承基地,这里不仅守护着传统技艺,更通过 “非遗 + 扶贫” 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为实践团与刘亚明老师交流。马可麦 供图

在福宁村,实践团专访第一代移民马文祥老人,听他讲述拓荒岁月:“当初我们搬上来的时候,咱们这个地方一望无际的干沙滩,这么大的石头,根本就看不到有一点耕田的土壤,到处要么就是石头,要么就是沙粒,是福建来的干部和政府扶贫工作人员带着我们种地、修水渠,才有了现在的好日子。”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闽宁协作的深情厚谊与非遗传承的坚守匠心,正是凝聚奋进力量的 “精神密码”。

老物件:承载移民岁月的时光标本

实践团走进福宁村赵鸿农民文化大院,这里是《山海情》影视复原地。讲解员为实践团队讲述移民历史,展示收藏的道具与今昔变化。院内黄沙地貌、草皮屋、煤油灯等老物件,还原了当年“干沙滩”的艰苦。

实践期间,团队走访村民收集到的具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一把被汗渍反复浸透的小锄头,木柄在经年累月的摩挲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寸包浆里都藏着握锄人掌心的温度与劳作的印记;一件打满补丁的土布褂子,记录着一段奋斗史。实践团成员马可麦说道:“每件老物件都是一段活历史。”团队正将这些物件的故事整理成图文资料,让更多人从“生存工具”的变迁中读懂“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内核。

图为实践团向村民了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王秀珍 供图

老场景:见证蝶变的“振兴课堂”

实践团走进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巨幅沙盘与实时数据屏的动态联动,将这座小镇从 “干沙滩” 到 “金沙滩” 的产业蝶变全景铺展。展厅内,泛黄的吊庄移民旧照片与如今的城镇新貌形成鲜明对比:照片里土坯房,在沙盘上已变身成错落有致的居民社区、产业园区和生态景区。实践团成员透过影像资料直观感受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走出展示中心,实践团沿着 “金沙滩” 多彩产业带实地探访。昔日寸草难生的沙地,如今已崛起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双孢菇撑起致富伞;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绵延起伏,串起红酒一条街;原隆村屋顶与棚顶的分布式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 “阳光生金” 从愿景变为现实。实践团用镜头记录产业融合的生动场景,在新旧场景的碰撞中,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图为实践团参观贺兰红酒庄。马霞 供图

在为期8 天的实践调研中,实践团收集承载着移民岁月的老物件,拍摄吊庄旧照与新貌沙盘等新旧对比素材,整理饱含奋斗与协作精神的脱贫故事。实践团将把这些鲜活的调研成果系统转化为图文宣讲材料、多媒体课件,通过校园宣讲会、社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让蕴藏在老物件、老场景、老故事中的脱贫攻坚精神,以青年易于接受、乐于传播的方式薪火相传,激励更多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离开闽宁镇时,正值枸杞丰收季。望着田间忙碌的身影和远处的葡萄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杨泽瑾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老物件会褪色,但精神永远鲜活;老场景会变迁,但奋斗永不停歇。作为青年,我们既要读懂‘从哪里来’的故事,更要续写‘往哪里去’的答卷。”(通讯员马霞)

图为实践团在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合影。屈云姣 供图

标题:从“老记忆”中汲取乡村振兴新动能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jj/36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