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8字,读完约4分钟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科技兴农、人才强农”发展理念,积极响应种业振兴、畜禽养殖提质增效与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的政策号召,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农牧科技学院“牛转新机·振兴同心”实践团,怀揣服务“三农”的赤诚热忱,于7月17日奔赴吴忠市同心县,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创新采用“技术宣讲面对面、义诊服务手把手、政策科普心贴心”的多元服务模式,深入基层防疫站、养殖场与农户家中,为当地畜牧产业送去破解难题的“及时雨”,筑牢守护产业安全的防疫“安全墙”。
一、探智慧阵地,精准把脉产业痛点
实践活动首站,团队直奔同心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细致引导下,师生们系统研学动物疫病防控核心知识,近距离观摩PCR仪、酶标仪等现代化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全面掌握从样品接收、检测分析到报告出具的全链条标准化规范,深刻领悟到生物安全作为畜牧业“生命线”的关键意义。
通过与中心专家开展深度座谈,团队精准摸清同心县牛羊养殖的核心现状:不仅清晰掌握当地养殖规模、品种结构与主流饲养模式,更精准锁定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母牛繁殖效率偏低、羔羊成活率波动较大,加之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市场信息对接不畅、养殖废弃物处理困难等共性问题,为后续开展靶向式精准服务筑牢基础、锚定方向。
二、入养殖一线,多维服务破解难题
面对36℃的高温酷暑,团队丝毫未减服务热情,兵分多路深入畜牧产业一线开展实践:一方面,实地走访春晖兴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如梅长青生物制品发展有限公司等16家代表性养殖基地,沉浸式学习规模化养殖运营模式、现代化养牛管理方案与科学饲养经验,还与企业技术人员围绕“优化哺喂流程、改善牛舍环境卫生、定制科学饲料配比”展开深度研讨,重点交流当地畜禽常见病的预防技术与防控要点,为企业提质增效出谋划策;另一方面,走进王团村、石狮镇等村落的农户家中,开展“滴灌式”精准服务,针对农户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疫病困惑,现场答疑解惑、手把手指导,把专业技术送到养殖户“家门口”。
三、强布病防控,政策科普打通梗阻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敏锐察觉到布病(人畜共患病)防控是当地养殖户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即迅速将服务重心向布病防控倾斜。在沙沿村、惠安村等布病防控重点区域,团队专门设立专项宣传点,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传播途径动态图解、防护措施现场演示等生动形式,开展沉浸式布病防控科普,让养殖户直观理解布病危害与防控要点;同时,免费向养殖户发放一次性防护手套、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并逐一讲解物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防护措施落到实处。
针对部分养殖户因信息闭塞、流程不熟悉,未能充分享受布病防控专项补贴的情况,队员们主动对接同心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乡镇兽医站,化身专业“政策宣讲员”。无论是在宣传点接待咨询,还是入户服务时,都耐心细致地为养殖户解读“布病强制免疫政策”“疫苗费用补贴细则”,清晰说明补贴申报流程、所需材料及定点接种机构信息,真正打通政策落地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四、践青春使命,校地协同共筑未来
“从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到农户手中沾满草屑的双手,我们真切触摸到了畜牧防疫的现在与未来。”总结会上,实践团成员的感言掷地有声。此次“三下乡”实践,既是一堂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更是一场扎根产业一线的“移动专业课”: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在田间地头的实践、养殖圈舍的服务中锤炼专业技能,在与养殖户的深入交流中积累实战经验。团队成员们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巨大价值,也进一步坚定了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初心与使命。
未来,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重要契机,持续深化与同心县等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校地协同、长效服务”机制,不断为当地畜牧产业发展输送“职教智慧”、贡献“技能力量”,助力西部乡村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青春动能。( 通讯员马学琴 马思姚 )
标题:“牛”转新机助振兴,智慧防疫践初心——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农牧科技学院同心县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jj/3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