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7字,读完约5分钟

重走长征路,北科学子走进静宁县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浩瀚两万五千里征途,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长征文化无疑是红色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为了调研甘肃省静宁县红色文化的普及程度以及为其他地区宣扬界石铺长征文化,北京科技大学宁风红韵实践队来到了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进行主题为“重走长征路”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走入寻常巷陌,探访红色基因

7月19日上午九点,宁风红韵小队从驻地出发,走进静宁县城川镇,开始了对附近的住户及商户的访研工作,以了解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在当地的影响力、当地长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情况。为了数据的真实性,小队采取了随机街访的形式,覆盖学生,清洁工,超市员工,下棋大爷,唠嗑阿姨等各类人群。“我知道毛主席去过那里,邓颖超,周恩来去过,朱德也去了,都是从纪念馆看的。”在谈到对界石铺的印象时,一位清洁工阿姨这样说到,“纪念馆有很多红军留下的东西,看到这些,心情十分激动。”一位在下棋的爷爷说到:“对那里的雕塑和白马印象很深刻。”一个在上初中的小男孩告诉队员们:“在学校中老师经常讲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界石铺我非常熟悉。”

街坊进行了四小时有余。据实践队的不完全统计:当地居民了解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的程度高,表现为对馆内陈列的文物和呈现的故事有着深刻的印象,说明当地长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做的十分到位。一位实践队员感叹道:“虽然这里群山环绕,但这里的红色文化普及度这么高,不愧是一片红色热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逐渐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图为队员在静宁县城川镇街头对路人进行采访

在对上午的访研结果进行总结后,小队在下午前往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

追寻历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界石铺镇,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和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红色资源丰富。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宿营扎寨,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就坐落于此。

下午两点,整支实践队抵达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启了参观与采访工作。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走进馆内的毛主席旧居,红军楼,缅怀厅等主要展馆,目睹了毛主席使用过的纺织机,土炕,油灯等文物,倾听着长征途中红军在此三天两夜发生的故事,了解了当年红军面临的艰苦条件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讲解员还着重讲解了“陇人骄子”余新元同志的感人事迹。余新元13岁参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大小小55次战斗,身负大伤七次,小伤不计其数,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建国后,他投身祖国建设,是“两代雷锋”的引导人,是红色精神的播种者,完美诠释了老界石铺人的长征精神。

图为实践队在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还对解说员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解说员耐心回答了队员们提出的问题,讲述了当地群众共同修缮、建设界石铺长征纪念馆的故事,强调了界石铺作为红军会师中心基点的重要地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纪念意义。同时,她阐释了长征中革命先辈们不怕吃苦、敢于担当、积极求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实践队员对长征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纪念馆解说员

拜访红色传人,回顾峥嵘岁月

参观完纪念馆后,实践队来到了界石铺镇的继红村,拜访这里的老村支书王志和老人。老人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但整个人仍旧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似乎还有着当年在军旅中的豪气。据老人所说,他是在红军长征时出生的,受此影响当了兵,他将四个儿子也都送进了军营,家中有11个党员,是真正的“红色之家”。老人详细地讲述了当年红军长征驻扎在界石铺时建立红色政权、帮助穷苦百打倒土豪劣绅的故事,赞扬了红军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告诫队员们应该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深刻领悟红军长征精神。队员们还向老人询问军队中的生活,老人认为军旅生活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身着戎装、为国效力的经历使他十分骄傲。同时,王志和老人也希望队员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图为采访采访王志和老人

本次调研,实践队员不仅对静宁县地区的长征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长征精神。一位实践队员表示:“参观纪念馆,采访老村支书后,我从内心中更加敬仰我们的革命先辈,更深刻地感悟了他们那种敢于牺牲、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实践队员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方式,让大山外的人们了解界石铺的红色历史,以更好地传递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标题:重走长征路,北科大学子走进静宁县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jj/3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