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7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的记者郭晓冬

记者霍英东中秋节

在陕西省沁水县,有一个著名的“苹果村”,那就是郑庄镇的南朗村。南朗村靠近沁河,三面环山。这里土地肥沃,光线充足。村子里的每个家庭都种苹果,并且有近1200英亩相连的苹果树。只有一种高品质的红富士苹果使这个村庄的年收入总额接近900万元。“过去我们村的人均农业收入还不到600元,现在已经超过了9000元。现在“一村一品”产业已经形成气候,这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村干部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苹果村”的好靠山

近年来,沁水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积极跟进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突出特色,在市场上找到出路,适时推出了适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新型信贷产品“农民通行证”,帮助实施“支农惠民工程”。

沁水县农村信用社董事长赵说:“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摆好位置,找准路子。对于山区农民来说,这条路就是要充分利用特色,充分利用技术。”走进“苹果村”,记者遇到了农民崔树新,他的经历恰好证实了这一点。

崔树新种植苹果8.5亩,年产优质苹果2.4万多公斤,年收入约7万元,成为方圆百里“苹果状元”。谈到我自己种植苹果的经历,我非常激动:“这很难开始。当时,多亏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我才得到了帮助。”90年代初,南朗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规模引进和种植“红富士”、“新红星”等苹果新品种。崔树新因为年轻大胆,第一次向沁水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申请贷款。农村信用社开辟了“支农惠民”的绿色通道,大力支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为此,崔树新获得了5000元的信贷资金,一次性种植了5亩“红富士”。当他满怀希望地等待丰收时,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出现了:缺乏技术,无法提高产量,无法保证质量;市场疲软,收益不好。当地人计算了一下:每年都有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被投入果园,这既费力又费钱,而且收入也不多。村子里的许多农民认为种植果树不如种植传统食物负担得起,所以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砍伐果树。村干部挨家挨户辛勤工作,只留下三分之二的果园。

“苹果村”的好靠山

幸运的是,“科技带果”给南朗村的“一村一品”产业带来了好消息。沁水县农村信用合作社邀请县果树站的技术人员进入村里,为农民开设培训班和夜校,传授“高接换种、套袋、施肥、防虫”四项技术。崔树新,作为一个宝藏,邀请技术人员到他的果园询问有关疏花疏果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果园里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大、色彩鲜艳、酥脆可口,上市后深受顾客青睐,收入大幅增加。

“苹果村”的好靠山

“我们现在是‘牛’,不像以前那么穷了,不但还清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而且还在存款。非常感谢农村信用社。没有这种支持,我们的‘可怜的帽子’将不会被拿掉。”村里的许多农民都像崔树新一样自豪地说。

(制图龚田甜)

标题:“苹果村”的好靠山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