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2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见习记者钱

外资保险公司作为中国金融业最早、最开放的子行业,是中国保险市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共有外资保险经营机构71家,总资产1.03万亿元。2017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140.06亿元。

然而,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所担心的“狼来了”的场景并没有上演,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本土保险公司。数据显示,2017年,外资寿险公司共获得保费收入1934亿元,虽然同比增长39%,但市场份额仅为7.4%。在竞争激烈的财产保险市场,2017年,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总收入206亿元,市场份额仅为2.0%。

外资保险公司“水土不服”仍待解

从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今年前8个月保费数据来看,今年前8个月,外资寿险公司的原始保费收入总额为1396.37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市场份额为7.11%;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原始保费收入总额为144.78亿元,市场份额仅为1.85%,低于去年同期的1.97%。由此可见,外资保险公司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水土不服的症状仍有待解决。

此前,人们认为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衰落与政策限制等因素有关。因此,许多业内人士希望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激活外资在保险领域的活力。不可否认,仍有一些制度性因素制约着外资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但随着今年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这方面的制约因素将逐渐消失。今年4月,中国保监会发布文件称,将尽快推出多项公开措施,包括:将外资人身保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实施限制;取消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前2年设立代表处的要求;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

外资保险公司“水土不服”仍待解

长期以来,“50:50”的持股比例被认为是“合资病”的根源,中外股东在保险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然而,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外资保险公司要想打破自己的“水土不服”,就需要全面审视自己在竞争中的不足。

在寿险业务方面,国外寿险公司得益于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成熟的业务模式,在产品开发和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产品上的一些优势不足以使外资寿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据业内人士称,这是因为寿险产品不同于一般消费品,产品本身的优势往往无法转化为外资寿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例如,外国保险公司开发的一些高保费、高保险金额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发挥外国保险公司优势的困难不仅限于责任方面。在资产方面,虽然外资保险公司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资产本身是相对于产品销售的后期环节,外资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很难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加分。

外资保险公司“水土不服”仍待解

更重要的是,对于寿险公司来说,代理渠道和品牌意识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外资寿险公司并没有在这两个环节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处于更加明显的劣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的份额仍然很低。除了股权比例等制度方面的限制和影响外,代理渠道建设和消费者品牌意识的缺乏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些外资寿险公司选择了一、二线城市作为布局重点。虽然他们在这些城市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这一策略也限制了代理渠道的下沉。此外,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与国外大不相同。此外,品牌认知度不如国内保险公司。外资寿险公司如果只是简单地“吸纳”,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水土不服。

外资保险公司“水土不服”仍待解

进一步开放保险业的措施包括将外资个人保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后将不再实施任何限制。然而,与之前对寿险公司持股比例的限制不同,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持股比例早已放开,但其市场份额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情况似乎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了解决外资保险公司遇到的水土不服问题,外资保险公司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探索和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国信证券此前的研究报告还分析称,虽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不被允许支付高额保险,这可以部分解释其市场份额较低的原因,但即使在2012年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支付高额保险的资格发布后,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除了持股比例和营业执照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面临更为重要的问题。

标题:外资保险公司“水土不服”仍待解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