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0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张木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推动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薄弱地区金融可得性不断提高。

从实际效果看,过去四年,中国新增小微企业银行贷款和新增大企业银行贷款分别为2015年14.9%和11.7%,2016年16.6%和7.7%,2017年15.9%和6.8%。可以看出,小微企业

除了银行这一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其他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也从不同角度切入,完善普惠金融的“生态圈”。例如,中国有近10,000家小额贷款公司,覆盖中国95%以上的县。小额贷款公司近万亿元贷款余额的50%以上流向了“三农”和小微企业。

为了让一些金融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会长在10月18日举行的“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呼吁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在“最后一英里”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应进一步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立法,从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定位和制度特征等方面保障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机构的权益。同时,继续加大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力度,建议媒体进一步加强对正规、合法小额贷款公司的宣传报道,为小额贷款公司乃至整个普惠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普惠金融“生态圈”逐步完善

然而,从市场角度来看,普惠金融仍面临“最后一英里”问题。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张庚生认为,贷款总额与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银行在实际业务中没有平等对待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这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运作相对不规范。一些小微企业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一些小微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小微企业业务风险防控难度大,人工成本高。它还担心风险会受到惩罚。”他说。

普惠金融“生态圈”逐步完善

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传统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利用金融技术创新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客户提供便捷体验,极大提高服务效率。

大数据技术如何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张庚生介绍说,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信息孤岛,将客户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实现批量准确的客户获取,从而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的发生。贷后风险监测和预警;利用移动互联网,我们可以解决服务无法通过大数据到达村口的问题;此外,大数据的使用可以开放政府各部门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加强可信社会的建设,解决“老来”有偿还能力而无偿还能力的问题;为小微企业提供行业和市场状况等查询服务,为小微企业运营提供帮助,搭建牵线平台,为小微企业产品交易和并购提供服务。

普惠金融“生态圈”逐步完善

随着科技元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普惠金融,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机构正在加入这个“生态圈”,以帮助解决“最后一英里”问题。美团电平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穆荣军介绍,美团电平作为一家服务于大量客户的非金融机构,以科技为核心,通过“情景+金融”的方式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结合自身在情景中的优势和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帮助普惠金融走向“最后一英里”。这样,美团点评的服务覆盖了近3.6亿年活跃用户和500多万活跃商户,覆盖了全国2800多个市县。

普惠金融“生态圈”逐步完善

穆荣军表示,技术可以提高其运营效率,降低其运营成本,并帮助市场机构识别信用风险;同时,监控技术对监管者也非常重要。

标题:普惠金融“生态圈”逐步完善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