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44字,读完约6分钟

从学术交流到临床医学合作和基础研究,大湾区的跨境医学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10月12日,佛山市卫生计生局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重点是在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医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促进佛山与澳门更紧密的医疗卫生交流与合作。

“佛山医疗资源丰富,人口基数大,可以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临床病例;澳门科技大学拥有国际著名教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优秀的科研能力。双方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开展了深入合作,希望能为两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佛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王政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市卫生福利局在医疗系统中发挥着指导和协调作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江林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佛山与澳门科技大学的合作可以看作是一个“试验田”,在这个试验田背后,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的可能性很大。

频繁沟通

近年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已成为深港医疗合作的“名片”,香港老人医疗券也在深圳试点使用。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背景下,各地的医疗卫生合作反应越来越热烈。

今年8月8日,一个由100名香港医疗卫生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专程来深圳考察医疗卫生服务的最新发展,并讨论了新的空合作空间。此次活动是由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率领的粤港卫生工作交流会的其中一站。“注册非常热情”,吸引了来自近20家私立医院、私立医疗机构、45个不同医疗专业团体和医疗培训机构的领导。

大湾区医疗深化合作正当时 人才和政策瓶颈待突破

佛山市卫生规划局工作组与澳门科技大学进行了简短的讨论,也感受到了合作的热情。“从我们与澳门科技大学的首次接触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仅用了28天。”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王政表示,虽然双方之前没有此类合作的先例,但由于明显的互补性,双方的合作和磋商进行得非常顺利。

《时代周刊》记者了解到,协议签署后,佛山和澳门科技大学不仅将建立现代生物样本库,还将建立转化医学研究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风湿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一位资深肿瘤医学专家告诉《时代周刊》记者,由于澳门人口基数相对较小,对于一些罕见的恶性肿瘤病例来说是不够的。通过建立现代生物样本库和加强交流,有利于共同提高大湾区的医疗水平。

王政告诉《泰晤士报》记者,作为政府机构,他们不仅关注澳门科技大学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力,也希望佛山与大湾区重点节点建立长期的医学合作机制,以促进区域医学水平的提高。

食蟹者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的深入,显然有很多资金瞄准这块大蛋糕。

“9+2”城市的医疗水平、资源、需求和难点各不相同。江林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例如,香港在医疗行业教育和医疗行业服务水平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越来越多内地高收入人士来港就医。此外,香港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包括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药物水平和药物质量标准,都较内地有优势。

大湾区医疗深化合作正当时 人才和政策瓶颈待突破

江林还指出,港澳在医疗体系成熟的同时,也面临着明显的局限性。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成员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香港地少人多,房屋、医院和养老设施的发展令医学界十分头痛。正因为人手和设备不足,香港连一项在广东流行多年的中医服务也没有。

在此背景下,整合与互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资源对接的一个重点。根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广东省共有46家港澳服务提供者申请的医疗机构,其中独资44家,合资2家;有3所医院、6个诊所、1个医学实验室和36个门诊部。港资企业41家,澳资企业5家,基本分布在珠三角城市。

“已经有人愿意‘吃螃蟹’进入珠江三角洲的医疗市场。”江林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据他了解,包括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内的几家具有港澳背景的医疗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可以长期运行."

瓶颈很明显

尽管粤港澳大湾地区的医疗合作热情是空,但合作中的政策和人才瓶颈仍然十分明显。

香港艾黎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正面临着一个“一国两制”下的医疗体制,在医生制度、医疗支付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社会工作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从支付角度来看,粤港澳居民医疗保险的相互认证和该地区商业医疗保险的结算方式仍存在疑问;此外,粤、港、澳三地采用的医疗管理标准认证不一致,这些检验机构之间的互联程度实际上会限制大湾区的医疗合作。

其中,医疗保险支付对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最为明显。目前,粤港医疗服务市场尚未真正开放,港人只能在内地自行负担医疗费用。内地城市医院主要为本市居民和购买医疗保险的人服务,但城市间的医疗保险尚未普遍实现。

如何解决大湾区的医疗保险支付问题将成为大湾区医疗合作中不可回避的核心话题。

江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医疗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的主要瓶颈。

香港一家医院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医院董事会不想出去,因为它不了解当地情况、工人福利和就业条件。现在管理人才非常有限。如果你把你的才能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你可能做不好。"

江林在采访中尖锐地指出,很多香港医生根本不愿意去内地看病:“香港医生和内地医生的收费差别很大。此外,香港医生在香港根本没有病人,他们也不需要去内地会诊。此外,广东、香港和澳门采用不同的医学教育制度,如果他们不小心,可能会被贴上非法行医的标签。”

目前,粤港澳医师互执业涉及资格认证,但资格认证尚未实现全面互认。

根据《安排》,在香港具有法律资格的注册医疗专业人士可来内地短期执业,为期最长三年,如需延期,应重新办理短期执业手续。

《泰晤士报》记者了解到,香港医生在内地行医相对简单。内地医疗机构与香港医生签订协议申请临时执业许可证,临时执业许可证要求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近十年连续执业。

然而,内地医生去香港时没有临时执业许可证。不管他们的医疗水平有多高,他们都只能通过复试才能获得执业资格。此外,香港每年有三次理论、临床和现场考试,许多医生需要五年或八年才能通过所有考试。

“要实现大湾区医疗资源合作的深化,必须理顺三地的政策和人才关系。”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林江表示,如果不能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大海湾地区的医疗合作仍将只是一个空词。

标题:大湾区医疗深化合作正当时 人才和政策瓶颈待突破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