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0字,读完约8分钟

一座桥横跨海洋,从那时起,屏障变成了一条大道。10月24日,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论证和建设,中国另一项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它是世界上总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钢结构桥梁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大的桥梁,创造了一系列“世界第一”,堪称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超级工程震撼亮相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者们决心创新,勇往直前-

超级工程凝聚中国智慧

珠江口,伶仃洋,碧波滚滚,海与天。从珠海的岸边望去,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条龙,蜿蜒在蓝色的海面上,时而上升到空,时而入海,最后到达对岸的香港。在世界工程史上,从来没有一座桥能跨越如此广阔的海域。

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好的?

港珠澳大桥虽然名为“大桥”,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集桥梁、岛屿和隧道于一体的庞大工程。为了保证伶仃洋水域30万吨的通航能力,需要在海上建造两座人工岛,由一条6.7公里长的隧道连接。在沉管隧道中,车辆可以畅通无阻地行驶;在隧道上方,一艘30万吨的油轮可以满载航行。

施工难度不低,施工条件更加复杂。港珠澳大桥所在海域是珠江口泄洪、纳潮、排涝和输沙的通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舶通过。建筑商不仅要按时交付项目,还要尽量减少项目对生活、生态和生产的影响。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在过去的九年里,面对许多世界级的技术挑战,建设者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如在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地基处理和沉降控制,隧道管接头下沉和对接。每个难题的解决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工作。

――他们利用前所未有的海上快速成岛技术,创造了“同年开工,同年成岛”的工程奇迹。

在海上建造人工岛,传统的方法是抛石填海和围堤建岛。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港珠澳大桥――一是建设周期长,二是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如果旧路不通,开辟一条新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明(601800)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案——“超大直径钢筒围成的人工岛”:首先在工厂预制一个50米高、500多吨重的巨型钢筒,然后将其运到海里,用大型机械“钉入”海底,形成人工岛围护结构。

2011年5月15日,起重船吊起振动沉放系统和第一个钢筒,准确定位,完成自沉入泥中。一,二,三...几个月后,120个钢瓶像针一样直入海底,东西两个人工岛“从海上升起”。

――他们独立攻克了海上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长、最早的深埋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建设前,我国现有沉管工程总长不足4公里,关键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经过反复研究,技术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了“半刚性”沉管的新结构并付诸实践。2013年5月2日,经过96小时的搬运和施工,第一根沉管与人工岛上的管接头对接。四年后,接头终于下沉,对接精度达到毫米级,这是世界上最高的。

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了这座举世闻名的桥梁,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

在桥梁工程中,航孔桥钢塔的制造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模式,开发了适应不同焊接条件的自动焊接设备,实现了“无代码组装、无损提升、无损翻转”。主体工程长22.9公里,桥面铺装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钢桥面5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层钢桥面铺装工程。项目人员创新了摊铺方案,创造了世界一流的骨料生产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参与单位还相继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设备,如深水砾石整平船、80米深夯实砂桩、4000吨超大型龙门起重机等。

超级工程震撼亮相

为了迎接120年的设计生命,创新设计、施工、管理和开发的理念-

超级工程铸就中国品质

港珠澳大桥之所以能成为超级工程,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和数量,还在于它对质量的不懈追求。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玲对记者说,大桥工程涉及水文泥沙、地形地质、白海豚、防洪、防台迎航、海事、空高航等复杂的建设问题,但在启动之初,各方都设定了宏伟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设计、施工、管理和开发方面的先进理念。

在设计理念上,提出了“生命周期规划,需求导向设计”。

120年!为满足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寿命要求,项目人员始终采用生命周期规划的理念:采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最高的施工标准,建成后能够抵抗8级地震和16级台风;技术标准遵循“高不低”的原则,在全球采购世界顶级材料;为了应对高温、高湿和高盐环境,防水、防锈和防腐工艺极其复杂...

在建设理念上,提倡“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和装配化”。

面对环保、安全风险、海上航行和工期紧张的压力,建设者们将通海工程分解成大型构件,在陆上工厂大规模生产后,使用大型设备进行海上运输和安装。整个项目就像积木一样,成为工程建设史上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在管理理念上,我们追求“立足自主创新,整合全球资源,促进合作伙伴关系”。

2010年,“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建设关键技术及示范”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聚集了500多人的科研团队。在“智囊团”的帮助下,桥梁建设引进了31项创新方法、13项创新软件、31项创新设备和3项创新产品,申请了454项专利。港珠澳大桥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也注重全球资源的整合。引进丹麦、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家的企业参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桥面铺装。

超级工程震撼亮相

在发展理念上,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大桥的兴建会否影响海洋生态和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在项目开始时,一些人提出了问题。

事实胜于雄辩。如今,伶仃洋的白海豚数量已从1000多只增加到2000多只,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的目标。这背后是一系列的热心工作——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中华白海豚保护等专题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在每年4月至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进行挖泥和挖掘,避免集中高强度施工;在未来的运营期,核心区的污水将实现零排放。

超级工程震撼亮相

粤港澳精诚合作,共建共管-

超级工程汇聚了中国的力量

眨眼之间。自该提案提出、前期工作、设计实施以及大桥通车以来,已经过去了15年。在此期间,面对法律和经济上的差异,粤、港、澳三地针对同一目标逐步细化了具体方案,稳步推进-

2003年8月,桥梁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成立;2005年4月,大桥的立足点确定了;2007年1月,澄清口岸查验采用“三地三检”模式;2008年8月,经过五年的讨论,三地同意采用“政府全额资本释放法”作为主桥和隧道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并通过“效益成本比”确定出资比例;今年2月6日,大桥主体工程通过了移交验收...

“三地合作决策、协调发展、协商解决问题的许多经验,特别是成功的桥梁工程决策体系,对大湾区未来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朱永龄动情地说。

对港珠澳大桥来说,通车只是其功能的开始。进入运行阶段,维护、监控、救援、充电、开发等。仍有待探索。令人高兴的是,三地政府将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港珠澳大桥进行一系列管理创新,使来往的人员和车辆享受便捷。

该机制更加灵活,通关速度更快。在通关模式方面,珠澳口岸率先在中国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模式,将旅客的总等候和查验时间至少缩短了一半。

收费是兼容的,使得来来去去更加方便。为方便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持牌车辆和货车使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大桥收费站还将采用“中国国标卡+香港快线”的双etc系统兼容模式。

信息可以共享,监控更加智能化。当我来到位于西人工岛的监控中心时,大屏幕不仅显示了大桥的实时交通状况,还实时显示了飞机在附近香港机场起降的场景。广东、香港和澳门通过加强信息互动,实现了联动监控。

……

长虹位于碧波之海,泽为后人所传诵。未来,港珠澳大桥将长期屹立在丁玲海洋中,聆听潮起潮落,看着来往的车辆,享受粤港澳的巨变!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5日01版)

标题:超级工程震撼亮相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