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0字,读完约7分钟

郭绘画

(报纸专用)

记者黄蕾

11月30日,“中国人寿资产-凤凰特产品”通过大宗交易购买了上市公司同伟(600438)1.91%的股权,开启了保险资金拯救上市公司的“第一枪”。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调查,去年12月,新华资产的特殊产品也完成了救市投资。目前,特种保险产品总投资规模已达到7亿元左右。

其他已经设立或打算设立特殊产品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完成了对一批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的调查,目前正在积极筛选项目。下一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继续推进重点救助对象的交易谈判,预计年内实现投资陆续落地。

在调查中,《上海证券报》进一步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推动特殊产品救助上市公司和优质民营企业,保监会近期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通过窗口指导、政策解读等方式加强业务指导,并协调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的基础上,为特殊产品落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特殊产品落地。

9种产品的目标规模为1060亿

自10月25日银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特殊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特殊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的流动性风险,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迅速着手实施。

来自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多位人士告诉记者,截至12月14日,中国人寿、PICC、泰康保险、新华保险、太平保险、阳光保险、CPIC保险、华泰保险、中材公司等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在中保登公司完成了特殊产品注册,总目标规模为1060亿元。其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在积极筹划设立特殊产品。

目前,中国人寿资产和新华资产之一已经真正落地。其中,中国人寿收购通威股份的消息被公开披露,因为它触及了标语牌。因此,这也引发了市场讨论。特殊保险产品会寻求控制上市公司吗?筛选上市公司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对此,一些接近监管的人士明确告诉记者:“设立专项产品的目的和宗旨是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的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维护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而不是寻求控制上市公司。”

至于具体的筛选标准,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运作,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行判断投资价值和风险。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主动而不盲目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精心选择高质量的救助对象,避免简单地将质押率作为救助评估标准。导致直接承担其他金融机构转嫁的风险。”

环境变化的节奏很慢

虽然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推出了1060亿元的总目标规模来支持上市公司,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进入项目投资的还很少。

鉴于特殊产品登陆步伐缓慢,很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人认为,近期市场内外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导致特殊产品登陆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就外部原因而言,首先,目前优质上市公司资源相对集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设立救助基金参与救助,特殊产品面临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二是在多渠道资金参与救助的背景下,作为救助对象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信心增强,态度有所转变,对救助资金的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推高了项目谈判的难度。第三,近期个别上市公司股东在获得纾困资金后出现“清仓减持”的负面情况,影响了市场信心。

保险纾困民企在路上: 已落地两单共7亿元 正加快项目筛选

从内部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项目储备有限,中小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目标项目的研究和判断能力较弱,导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项目的整体筛选和评估较为谨慎。第二,上市公司和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对救助方式的需求多样化,而目前特殊产品只能通过投资股票、债券和可交换债券来参与解决股票质押的流动性风险。救灾方式的供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特殊产品的登陆更加困难。

保险纾困民企在路上: 已落地两单共7亿元 正加快项目筛选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多位人士告诉记者,鉴于上述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们将深入分析目前质押率高的内在原因,重点关注市场前景好、竞争力突出、大股东愿意在行业内努力的上市公司和大股东。此外,保险资金不仅要进行临时应急救援,还要探索和构建化解股权质押风险、提高救援效率的长效机制。

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达成的共识是,由于行业前景黯淡、产能过剩、盲目投资扩张、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恶意套现或通过提高上市公司杠杆进行高风险投资而导致质押率较高的上市公司,不会成为特殊产品的目标,而应通过重组和退市等方式进行市场清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需要对投资者负责,因此它们必须保持风险底线。”

保险纾困民企在路上: 已落地两单共7亿元 正加快项目筛选

渗透原则或包含在主要类别中的资产比例

特殊保险产品的发行人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主要是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预计保险公司将成为特殊产品认购的主力军."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投资,《通知》规定,保险公司投资特殊产品的账面余额不得计入权益性资产投资比例,但应计入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比例的监管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然而,一些保险机构仍在问:一旦保险资金购买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并设立的特殊保险产品,在“为第二代付费”的新监管体制下,如何确定基本风险因素和资产确认比例?这会降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吗?

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近期的市场调研,银监会正在研究采用渗透原则,根据标的基础资产类别划分特殊产品,或包括相应的主要资产的比例。对于涉及“为第二代支付”的计算,监管部门也在积极研究,或考虑参照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进行计算。

四种模式概述了保险纾困路线

由于其长期性,保险资金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之一,支撑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据了解,除了特殊产品,目前有三个重要的方式,保险业参与拯救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

一是利用好债务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工具,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帮助小微民营企业。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目前,一些机构已计划通过债务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股权基金,为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和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支持保险基金按照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积极参与债转股,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了解到的一组行业数据,截至2018年11月,保险资金参与债转股项目的金额达到666.5亿元。

第三,积极探索支农和支持小企业,充分发挥“保险+融资”的综合优势,支持合作社、农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小微企业融资。根据上述行业数据,截至2018年11月,保险机构支农累计贷款金额为184.8亿元。

中国保监会此前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支持保险机构扩大对上市公司的金融和战略投资规模,调整和优化股权投资、债务投资等领域的监管体系,加大对符合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导向的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标题:保险纾困民企在路上: 已落地两单共7亿元 正加快项目筛选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