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郑州12月4日电(记者桂娟,李文哲)研究人员最近在河南省荥阳市王沟遗址出土的骨灰盒中的头骨附件和土壤样本中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桑蚕丝残留物,表明死者是被包裹在丝绸中的。

在3日于郑州举行的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顾万发表示,在王沟遗址发现的丝织品与之前在青台遗址瓮棺中出土的丝织品相似。结合巩义双榆树遗址发现的骨雕蚕,证明中国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养蚕和制丝了。

青台、双花树、王沟等遗址位于郑州仰韶文化聚落群中,是黄帝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区域。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峰参加了此次会议。他说,根据对碳化痕迹孔隙和残余纤维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人员在从瓮棺中提取的碳化织物中发现了扭曲的经纱织物。借助于该博物馆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最终确认这是丝织品残留。

“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丝绸面料,可追溯到5300年至5500年前。良渚文化前山峪遗址出土的丝织品距今已有4200至4400年历史顾万发说,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时的丝绸技术已经成熟。

根据顾万发的说法,出土的碎片中有一块已经染色的丝织品。为了防止褪色,先人们对这种染色的丝绸进行脱胶,脱胶后的生丝称为熟丝。这种丝绸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熟丝绸。

201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建立了国家文物局纺织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开展了纺织相关文物的分析、检测和鉴定。为了探索丝绸的起源,自2015年以来,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寻找中国丝绸的起源”考古项目。

“郑州的发现对丝绸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蚕会破茧升天。首先,它将被埋在丝绸中,这意味着死者将重生。它们大多是小口、尖底的瓶子,形状像蚕茧,进一步反映了祖先对蚕神的崇拜。赵凤说,也许是原始崇拜的缘故,先民驯养野蚕,使用蚕丝。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蚕桑雕刻艺术已经在双花树遗址出土,它离清泰遗址不到100公里。根据蚕的整体形状和头高尾低的“C”字形,专家推测,祖先在吐丝阶段雕刻了一只蚕。“这说明当时人们对蚕的生长习性非常熟悉,可以驯养蚕。”顾万发说道。

会前,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建立工作站,加强考古单位与科研基地的合作,寻找探索丝绸起源的新途径。

“用以前的技术手段很难检测碳化纺织品的纤维材料。随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优化和检测成本的降低,我们将开展更广泛的样品检测,以勾画出该地区丝绸产地的分布图。”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扬说。

标题:郑州的考古证据5000多年前,中国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养蚕和丝织品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