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1字,读完约6分钟

男安了望(8)

周洪春姜晓军

关于建筑韧性与安全性的思考和建议

作为千年规划和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要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还要有生态恢复力。考虑城市发展的点、线、面特点,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在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牢固树立国家整体安全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设施,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体系。

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1.建立安全、有弹性的综合防灾和应急系统

在抗灾安全规划建设中,应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预防为主、预防与救助相结合、正常减灾与异常救灾相统一。在提高系统抗灾能力的同时,要增强适应性和应急能力,提高城市的整体抗灾能力,体现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思想。

完善防灾体系。加强气象、地震、地面沉降、生物入侵等领域的灾害风险评估。建立供水、洪水、能源、交通等安全隐患防控体系。虽然历史上熊安没有地震记录,但1966年的邢台地震离这里不远。因此,学校、医院、生命线工程等关键设施,以及避难建筑、应急指挥中心等关键系统,都应提高必要的抗震设防水平;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城乡覆盖、区域协调、陆、水、空、地下全方位消防体系,加强智能消防系统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的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体系,实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由于建筑商和用户不是同一主体,应加强监督和质量控制,以避免偷工减料。

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要建立科学完善、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格、处罚最严厉、责任最重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居民食品安全。加强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防止生物灾害和流行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特大事故,满足居民安全第一需求。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等生命线应急保障体系,形成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和能源储备物资的完整供应体系。严格相关管理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各种应急保障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和保障。

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完善综合应急体系。加强灾害链管理,按照空防灾一体化、平战一体化的原则,建立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部门的公共数据资源库,尽可能实现数据共享。利用公园、体育场、学校和地下空房间等开放区域,建造和形成分类疏散通道和避灾场所,如当地避难所、附近避难所和步行避难所。建立以主干路网和城市主干路网为主要通道的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

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提高防灾减灾水平。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灾后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融合安全监控系统,形成人机一体化的智能决策和响应能力,实现响应过程的无缝切换、指挥决策的零延迟、动态的实时调研和评估;提高城市设施综合防灾安全标准,增强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构建城市安全运行体系。在与城市运行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水源保护、流域和城市防洪、能源供应、交通运行等。运用区域协调、分级设防、智能防灾、立体防护等策略,把握规划、建设和运营环节,推进布局、优质建设和高效管理,构建安全和抗灾保障体系,为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撑。

2.水资源、能源等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护

构建水源保障体系。依托南水北调、引黄工程等调水工程,合理利用上游水、本地水和再生水,完善供水网络,加强水源互联,形成新区多源互补供水格局。

建立防洪防涝安全体系。充分发挥白洋淀上游山区水库的拦蓄功能,疏通和改善行洪通道,提高大庆河流域的防洪能力。虽然白洋淀的面积现在只有100多平方公里,但明代已经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历史上许多现存的土地都被水覆盖过。因此,应根据分区设防、重点保护的原则,采用不同的防洪标准。为确保千年计划万无一失,采取了诸如储存、排水、加固、垫层和搁板等综合措施。坚持防洪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人水和谐共处。统筹规划垂直用地、排水管网、城市河道、蓄水位等排水防涝设施,构建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系统排水防涝体系,确保排水防涝安全。在起步区,建立纵横交错、主次分明的排水渠道,利用城市水系、蓝绿色空房和大沽湖调节蓄涝,构建北截、中排、南蓄、顺排的排水防涝格局。

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建设以能源安全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实施安全、绿色、高效的能源发展战略,构建供需平衡的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友好的能源体系,实现电、气、热等清洁能源的稳定、安全供应,为新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经济、智能、可持续的能源保障,夯实基础。

坚持节能优先,提高智能水平。发展绿色建筑,尽可能降低建筑能耗强度;推进绿色出行,加快能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构建集能源开发、传输、转换、服务和终端消费为一体的多能源互补体系。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集成技术,推进智能能源管理、精细能源服务和高效能源利用,建设新区智能能源系统,不断提高能源安全水平。

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多源协调,安全。坚持绿色供电,形成以区域外清洁电力为主、区域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为辅的供电模式。尽可能多地消耗国外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和形成跨区域、长距离、大容量的输电系统,确保安全稳定的供电、多能源互补和清洁能源的充分消耗;沿海核电长期规划和利用,重视配套储能和应急设施,实现清洁能源的多重保障。建设多源、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燃气供应体系。依托国家气源主干道和气源点布局,合理布局新区接入系统和燃气管网,规划清洁替代燃料。科学利用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城市余热资源,合理利用周边热源,规划建设清洁热源和高效供热管网,确保区域供热安全。

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3.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安全是对自己生命的责任,预防是对所有人生命的责任。应坚持对症下药、专业应对、分类实施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社会突发事件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在疫情防控方面,应采取国际上成熟的对策,防止影响范围失控,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开展应急预案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重视相关信息的披露和发布,让流言止于事实,确保社会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和有效管控。

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建设复原力和安全,建设生态安全体系,深入体现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成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最佳案例,为全球城市安全发展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

(周洪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晓军,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

标题:构筑城市安全体系 建设生态韧性雄安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