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0字,读完约4分钟

赤峰农村扶贫调查(3)

■我们的记者王彩娜

”月亮像白莲花一样穿过云层,晚风吹来一阵欢快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山谷堆上,听妈妈谈论过去……”在乌兰苏村,民谣中唱的乡村夏夜场景已不复存在。

最近,当《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赤峰市翁牛特旗茅山东乡乌兰苏村时,他看到了另一个场景:每天晚上七八点,吃过晚饭的村民们锁上门准备休息,整个村子陷入一片黑暗和寂静,只有几户微弱的人家亮了灯,草丛中的虫子塞满了他们的耳朵。

“现在住在村子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我们的老人,他们年纪大了,很早就睡觉了。”乌兰素村76岁的村民王绣(音译)除了看医生之外,几乎从未出过村,他早已习惯了“面朝黄土,面朝天空”的日子。

“身体能做的时候,就去田里干活,如果做不到,就在家休息两天。”王绣顺手从床边拿出药袋,给记者看。“你不是一个富裕的家庭。电视上有丰富的疾病和老年病。我和我妻子都生病了。每年吃药都要花很多钱。在这片土地上,食物卖不了几块钱,日子越来越难过。”

2017年,王秀佳老两口年人均纯收入2812元,在认定家庭资产信息时成为贫困户。

虽然是夏天,当记者看到王绣的时候,他还是穿着早春的衣服。蓝色的毛衣外面套着一件破旧的背心,黑色裤子的底部粘着露水和灰尘。他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新家——三色钢屋。

在不到10平方米的卧室里,土炕上铺着洗过的白色被褥。土炕旁边的椅子显然是由不同颜色的椅子和腿组成的。角落里斑驳的橱柜是用来放杂物的。柜门上的红色双“hi”已经失去了光泽。

卧室旁边是一个较小的厨房,里面堆满了大米、谷物和油、锅碗瓢盆以及去年从地里收集的各种谷物。剩下的一间是客房,它实际上更像是一间放有农场杂物和农具的杂物间。“这比以前的旧泥屋好多了。要不是有‘十全’和‘精准扶贫’的帮助,我都负担不起。”王绣既满足又无助。"还有大约10,000元用来盖房子,而不是付给承包商."

脱贫路上,  乌兰苏的“九九八十一难”

“水土一方养不了另一方”,这是发生在乌兰苏贫瘠土地上的现实,正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艰辛经历。

同村的朱因病致残。2015年,他被认定为贫困家庭。2017年,人均纯收入为2506元。“这名妓女只有14岁,正在初中学习。她的儿子在北京工作。33岁时,他仍然没有结婚,因为他的家庭很穷。农民务农的收入太低了。”朱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一直叹气。

记者在走访乌兰素村的贫困户时,看到墙上贴着“翁牛特旗贫困户理解卡”。鉴定过程中的家庭人口信息、鉴定过程中的家庭资产信息、对干部的帮助信息、年收入监控信息和主要帮助措施信息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翁牛特旗有与精准扶贫相关的政策,包括健康扶贫政策、医疗保险报销政策、教育扶贫政策、危房改造政策、生态扶贫政策、“移民搬迁”扶贫政策、“富农贷款”扶贫政策、“贷款收入”扶贫政策、贫困户认定程序、贫困户动态管理、贫困户退出程序等。

“这几对干部两天前刚来,带来了食物,并帮忙打扫卫生。他们没有喝酒就走了。”谈到扶贫,王绣说:“在准确认定为贫困家庭后,我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并结合了资产受益项目。”

“如果日子不好过,你就得继续。”王绣担心:“年轻人进城打工,村里的小队长找不到人干,这就更难带动全村的发展了。”

翁牛特旗丁峰种养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王庆也深受困扰。“在合作社的一天,工资将是80-100元,但村民不是很积极,不愿意这样做。”

除了归国企业家王力可青,自然资源禀赋差的乌兰素人很难赢得投资者和企业家的青睐。”几波人来看过之后,他们都摇摇头离开了。乌兰苏的基础设施条件太差,没有工业基础。即使是发展能丰富人民生活的旅游业,也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

“有求必应”,资金匮乏,产业少,没有办法,不了解技术,缺乏配套设施,市场不确定……成了乌兰苏在扶贫路上的“八十一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关于征求调整贫困县脱帽计划意见的通知》,翁牛特旗具备2018年脱贫的条件。据了解,为确保如期完成扶贫任务,翁牛特旗将采取“两忧三保”综合调查、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加强社会保障和全覆盖工业扶贫等四项措施。力,保证到2018年底,全部82个贫困村全部撤出,全部46116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8%以下,全国贫困旗县全部撤除。

脱贫路上,  乌兰苏的“九九八十一难”

在“老”又穷又弱的乌兰素村,如果你想如期“脱帽”,还有太多的功课要补。

标题:脱贫路上, 乌兰苏的“九九八十一难”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