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9字,读完约3分钟

吴云青

几天前,我认识的一个未来的大学生问我:你上大学时是你的家人送你的吗?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人民日报》的客户在河南省教育厅的微信公众账户上转发了一篇题为“家长拒绝送大一新生上大学:请允许家长最后一次把你当孩子看待”的文章。看起来,家长是否寄出这封信是一个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非常关心甚至担心的问题。

关心不等于包办独立不等于距离

对于孩子来说,纠结的原因总是“独立”这个词。有些孩子不希望父母送他们“想独立”,有些孩子害怕别人会认为他们“不够独立”。对许多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学会独立”的好时机,但有一个问题需要首先澄清:什么是独立?

细分下来,独立可以分为经济独立、精神独立、自理独立等等。大学生不谈论经济独立;一个离开家乡去学校报到的人至少在照顾自己方面能真正表现出独立。然而,对于那些有父母陪着他去学校报到的新生来说,要判断他们“不够独立”是很困难的,除非他们要求父母提行李、排队、跑来跑去做“店主”。

一些家长与学院和大学几乎没有交集。在旅途中看一看,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这是一次非常值得骄傲和珍贵的经历。尤其是当学校离家很远的时候,家长们也想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样将来当他们想家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个更真实的背景。有些孩子充当送他们上学的父母的“导游”,这样父母就不用太担心了。他们不够独立吗?

关心不等于包办独立不等于距离

父母关心他们的孩子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做所有的事情。孩子们开始学会独立,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刻意疏远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是否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不在于他是否有父母陪他去报到,而在于他是否能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理解和理解他们的愿望和能力,尽最大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而不是把问题和困难推给父母。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社会——一些年轻人出于“独立”的目的故意远离父母,但在遇到困难时向父母求助,还有一些人与父母分居,但经常拿脏衣服给父母洗衣服...“独立”在哪里?

关心不等于包办独立不等于距离

说起来,以“独立”的名义鼓励年轻人离开家乡的劝说,不仅容易背离“独立”的本质,有时还会给人们带来遗憾。在各个方面都有雄心壮志是真的,但是离开家乡应该是为你的人生奋斗的代价,而不是终点。如果斗争的条件好,可以暂时跟随;如果条件相似,为什么要留在远处?

最近,一张“a4纸”在网上流传,把900个月的生命画在一张30×30的表格里,每个月画一个格子,可以直观地看到生命所占的时间比例。如果父母已经50岁了,每月见他们两次,当他们可以陪他们的时候,他们可以填写不到一行表格;如果你一年见一次面,你只能有一个格子。我希望所有和父母只有一个格子的孩子会为崇高的理想和事业做出这样的牺牲,他们将被迫这样做,而不是不必要的分离。

关心不等于包办独立不等于距离

我告诉未来的大学生,我的家人来送我,很多人来了。他们参观了学校,玩得很开心。

标题:关心不等于包办独立不等于距离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