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9字,读完约3分钟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家庄村是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最好的镇之一。然而,自2001年至2002年乐都区农村信用社向该村94户发放60万元贷款以来,村民们出于各种原因拒绝偿还贷款。这种拒绝已经超过十年了。结果,在这十年里,各种优惠发展政策走了弯路,给这个村庄带来了难以言表的障碍。为了走出失信困境,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乐都支行组织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做好“失信人”的思想工作,促使他们主动还贷,最终使这个“失信村”焕然一新。

唤醒“失信村”引上“信用路”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家庄村,位于乐都区的水源引胜沟腹地,距区政府所在地仅15公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由于耕地是水质良好、水量丰富的灌溉土地,成为当时政府“菜篮子工程”示范区的最佳选择。为了顺利实施“菜篮子工程”,政府采取了政府投资与村民贷款相结合的融资方式,组织施工队伍建设了94个塑料大棚。同时,94户村民按每栋6000元的标准向乐都农村信用社借款,其中6户从两个大棚借款,全村共借款60万元。贷款到期后,村民拒绝偿还全村的贷款,理由是温室没有按照承诺的设计标准建造。自此,该村被戴上了“不可信村”的帽子,引起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并开始对“不可信村”采取惩戒措施。金融机构拒绝贷款给全村,政府项目绕过全村,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全村的发展。

唤醒“失信村”引上“信用路”

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乐都支行于2005年开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自然不会忘记王家庄村,因为全村拒绝还“不值得信任的村”的帽子。通过多次走访,他们与村民进行了交谈,了解了具体情况后,他们开始了信贷修复工作。一是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改变村民的思想认识。积极与区、镇、村政府协调沟通,组织召开有村内镇、村政府相关人员参加的村民沟通会。在帮助村民的前提下,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参与者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了不良贷款的弊端和阻碍发展的后果。通过沟通,村民们拒绝还钱的“铁板一块”已经松动。二是加强宣传,突破旧的思想防线。中国人民银行乐都支行将王家庄等“落后村”作为信贷攻击的主要目标和信贷信息宣传的主战场,建立了“金辉工程”农村金融教育基地,组织农业金融机构采取进村、集中宣传教育等方式。宣传诚实守信意识和典型村村通、银行贷款致富典型案例,逐步渗透金融知识和信用信息知识,温暖和滋润“失信”的坚冰。全村“失信”后得不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痛苦,触动了村民拒绝还贷的内心防线,突破了村民“小利小利多失”的思想障碍。第三,创新的信贷政策将惠及村民,并唤醒他们偿还贷款的意愿。为了唤醒人民群众多年来积重难返的还贷意识,积极落实信贷修复的相关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乐都支行和乐都联社决定从实际出发,创新信贷政策,对部分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不良贷款进行减息,只收取不良贷款本金和资本成本,减轻人民群众的还贷压力。对已偿还贷款的农户,开展信用修复活动,放宽不良记录,适当发放生产经营贷款,修复农户信用

唤醒“失信村”引上“信用路”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不值得信任的村庄”的信用冰开始融化。截至目前,首乐镇王家庄村94名拒绝还贷者中,有56人已还清不良贷款,另有38人因各种原因仍未还清贷款。金融机构开始为该村提供正常的金融服务,10户农户获得了48万元的生产经营贷款,摘掉了十多年来戴着的“不可信任村”的帽子。

标题:唤醒“失信村”引上“信用路”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