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52字,读完约8分钟

[语言论坛]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有着悠久历史的表意文字,并且一直使用到现在。汉字的超级生命力是如何实现的?了解楷书并不一定意味着了解甲骨文。甲骨文是如何发展成楷书的?为什么形声字成为现代汉字的主流?

到目前为止,对上述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解释。汉字能在今天使用的核心原因是它们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本文论述了古今汉字发展的核心主导因素和主要脉络。

古今汉字发展的核心主导因素

甲骨文字形基本上是实物图像的反映。因为物体图像是具体的和有形的,所以它决定了字形的象形性和非单一性。它也反映了景观意象,不同画家所写的山水画在外观上是不同的,早期的字形也是如此。甲骨文的构图和字的整体构形的绘画形态,因为它们面对有形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它们应该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以便人们能看到形状和认识事物,所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的形式将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他们能看到它是什么,画出一个现实的轮廓和随意决定。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早期的汉字并不直接代表汉语,而是直接代表实物,间接代表汉语。为什么会这样?由于在原始时期很难为汉语创造一套新的书写符号,所以有必要从创造的角度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进行清晰的分析;就用法而言,接受和传播一套新的符号并不容易。因此,最初的汉字是借用的,也就是说,它们借用了古人所熟悉的现存文字符号图片。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在文字出现之前,古人已经用图画来交流和表达情感。图片和语言都是自然和人的表达,指向同一个方向。借用图片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对创作和学习都非常方便。早期汉字的字形表现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实际上是图画表意文字和语言表意文字的融合,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然而,汉字毕竟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直接表达而非间接表达,直接反映事物是汉字的应有状态,这是汉字从表示事物的事物发展到表示词语的声音和意义的内在原因。当字形所代表的对象从对象形象转化为单词的语音意义时,由于单词的语音意义是抽象和概括的,因此也需要相应地对字形进行抽象和概括,于是汉字体就走上了对相同的语音意义、相同的音符和相同的语义符号只使用一个字符的去形象化道路。现代汉语形声字约占90%。为什么?因为形声字可以通过形声字符号来表达意思,而声音可以通过音位符号来表达,所以它们能最好地表达单词的音义。因此,古今汉字发展的核心主导因素是字形从表物到表音、表义的发展。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汉字的发展路径与语境

古今汉字发展的途径首先是构件形式的语义和谐。意义是构件形式从表达客体意象到表达词义的演变。随着构件功能从表意形式向表意形式的转变,其形式逐渐明显地被象形字所符号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不再象形字的李式。比如“购买”这个词。《说文·北部湾》:“买,市场也。从网上,贝类。孟子说:“垄断通过网络带来利润。”“买”的原意是做生意,买和卖,以便赚钱。字形由“网”和“壳”组成,表示通过集资牟利的行为。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网和壳都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而春秋象形文字不太象形字,而东汉象形文字被严重符号化,这表明“网”和“壳”已经从比喻意义转变为表达符号。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发音是最初代表对象的一些组件。受字形结构语音趋势的影响,它们被重新解释并转化为语音成分。比如“逆”这个词。《说文·切步》:“反过来,欢迎也。吱吱嘎嘎的声音。关东很叛逆,关西很受欢迎。”逆的本义是满足。商代的象形文字“米”是一种道路的象形文字,表示来的人在路上行走。说到小篆,一方面,它意味着人们的身体不再是象形的;另一方面,“米”和“之”都是语义符号。在《说文》中重新解释后,人们的“米”就成了一个音标。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是配置组件的成形、量化、定位和定向。一词多形是古代汉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些词甚至有十多种形式。这种现象对应于字形所代表的对象图像的性质,并由其决定。在象形阶段,字形代表对象,唯一的要求是字形可以反映对象,即对象可以通过字形看到,这是丰富的对象和简单的字形,从而创造条件的各种选择的字形。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古代汉字的各种特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体形象是多样的,如同一表情的人,有或无脚,坐着或站着,男性或女性,有或无头,或前或侧;第二,同一个词的成分数量不同,或者两个、三个或四个;第三,单个字符中组件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同一组件有时在左边,有时在右边;第四,当对象图像不需要它时,组件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或者向左或向右。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设定意味着相同的单个图像从多种形状发展到一种形状,定量意味着相同的单个字符体从不同数量的部件发展到固定数量,定位意味着部件在单个字符体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定向意味着相同部件的方向是固定的。形状和数量都像“余”。西周的第一种形式由四个部分组成:"糜"、"之"、"武"、"糜";第二种形式由三个成分组成:“糜”、“物”和“糜”的定位和方位与“斯”字相似。在西周时期,这个字的字形是左或右,而方向是左或右。到了小篆和东汉时期,字形已经定位和定向为一个整体。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三是结构的转换和意义的重构。除了单体象形文字外,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中还有大量的组合象形文字。组合象形图不仅是象形图,也是象形图。因此,象形文字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将象形文字转化为认知或形声字结构,而组成部分是语义的和谐音的,而组成部分是不变的。结构转换后,相应地重构结构。

如“参与”。在《说文解字》的“介入”下:“这也是做事的问题。”原意是过河。在商代和西周时期,有一条两边各有一只脚的河,意思是过河。此后,字形中的河流被“水”同化并移到字形的左边,两个“站”合并成“步”,从“综合象形图”转换成“认识字”。战国时期,它处于两种形态的过渡状态。

第四是配置转换。它是一种新的词语表达方式,即对旧的象形形式进行认知或形声字转换,使之从比喻形式发展到比喻形式。有两种主要的转换方式:

一个是组件分类,也就是说,用公共组件替换原始字形的一些配置组件。替换的原则是新的组件可以参与构造,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表达意义或声音,其次,它们在形状上是相似的。如“折叠”。《金匮要略》草破左部《小篆》折字的本义是“手”,折字是手的动作,符合手的结构意义。“凤”和“鸡”是一样的。商代象形文字“凤”的左边是鸡的象形文字,“鸡”的右边是鸡的象形文字。在篆书之后,“凤”被归类为“鸟”,而“鸡”被归类为“冰碛”,其本义是短尾鸟。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单体分化为晕厥。整体是比喻形式的主要特征,组合是比喻形式的主要特征。因此,将单体转化为组合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许"字原本是一个形如一体的字,有一个突出头和胡须的人形,在篆刻时被分为一个组合。说徐文布:“胡子也是有毛的。从页面,从枷锁。”

第五是添加语义或语音符号。在甲骨文、西周金文和春秋金文中增加一个“陆”的语义符号,再加上“是”创造出一个特殊的“陆”字,出现在战国末期,见于战国时期的秦简《西音》和《睡虎地》。甲骨文、西周金文和春秋金文都使用“祖”这个词,而“祖”这个特殊的词是在“师”之后创造的。从现有资料来看,“祖”出现在春秋中期。祭祀时,商代字形没有“显”,西周时加上“显”。甲骨文、西周金文和春秋金文都使用“酒”,其次是“水”,创造了特殊的词“酒”,出现在战国末期。睡虎地秦简有“酒”。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加音标,如“牙”,在商代是一个统一的象形文字,在战国时期加音标“之”。添加语义符号会将原始组件转换为语音符号,而添加语音符号会将原始组件转换为语义符号。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形声字。人们普遍认为增加语义符号或语音符号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单词的语音意义。事实上,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身体结构朝着组合的方向发展。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第六是重构词语。这是一种新的表达文字的方式,即通过认识或形声字来代替旧的象形形式来构造新的形状。例如,在战国时期之前,字体是“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á19从节目中,声音”

在上述六种方式中,添加组件和重构字符是即时完成的,而组件的结构转换、语义和谐波转换、配置组件的设置、量化、定位和定向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而配置转换是即时和逐步完成的。(边肖:王贵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题: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是如何变化的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