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8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互联网和即时通讯的发展,相关部门完全有资格提供“更好的选择”,如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人脸识别,通过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对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和验证。“让数据多跑,让群众少跑腿”是构建养老、孝、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军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鉴于近期社会保险待遇集中认证缺乏人性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完全取消社会保险待遇集中认证,不再要求参保人员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通过构建一种以信息比较为重点,将面向退休人员的社会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模式,真正做到了“让更多的数据跑起来,让更多的人少跑腿”。(有关相关报告,请参见版本a9)

取消“社保集中认证”体现民生温度

一直以来,社会保险福利的集中认证(以下简称“社会保险集中认证”)类似于“年度审查”,退休人员每年都到社保部门进行“认证”,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样就可以领取养老金。这样做的初衷是防止儿童在老年人死亡后申请养老金。现实中,类似的案例时有发生,严重危及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集中社保认证客观上给退休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取消“社保集中认证”体现民生温度

许多退休人员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有些人还卧病在床多年。去社保部门很难。与此同时,许多退休人员并不居住在参保地,而是带着孩子住在其他地方。每年来回认证既费时又费力。今年4月25日,湖北省红安县一位90岁的老人被他55岁的女儿从武汉带到红安县保险福利管理局,然后被带到三楼进行社保认证。在这一事件被报道之后,它再次引起人们对社会保障福利资格集中认证的怀疑。

取消“社保集中认证”体现民生温度

实体正义是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程序正义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忽视的。防范冒名顶替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是必要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也要注重方法和手段。在行政伦理方面,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相关部门有责任对被保险人的个人信息进行调查和核实,老年人不应承担自我证明的义务。

取消“社保集中认证”体现民生温度

过去,在没有其他认证方法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是一种“次优选择”。如今,随着互联网和即时通讯的发展,相关部门完全有资格提供“更好的选择”,比如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人脸识别,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省去四处奔波的痛苦。同时,如果相关部门充分共享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比较,就可以实现“身份认证是无形的”。

取消“社保集中认证”体现民生温度

据介绍,自今年6月1日起,四川省已充分利用医疗保险数据开展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凡在四川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其有效住院信息经社会保障认证系统筛选比对后,将被视为通过当年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也就是说,只要老年人在医院住院,他们不需要在一年内重复社会保障认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此外,一些地方还建立了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的系统对接。如果民政部门录入某人的死亡信息,社保部门会第一时间知道并停止参保人的社保待遇,从而堵塞冒领的漏洞。这些地方初步探索的积极经验表明,通过互联网技术和部门信息共享实现“认证隐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取消“社保集中认证”体现民生温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养老、孝、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取消社会保险待遇资格的集中认证,构建更加人性化的认证服务模式,"让更多的数据跑起来,让群众少跑腿",是构建养老、孝、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充分的政策善意和民生温度。当然,在加强便民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要“开前门,关后门”,加强风险防控。一旦发现欺诈行为,应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追回非法所得,并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从而增加欺诈的非法成本。

标题:取消“社保集中认证”体现民生温度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