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2字,读完约4分钟

关爱老人不仅意味着定期送去温暖和同情,还意味着用一颗不变的心将这种善意融入到社会治理的细节中。

"我没有拿假币,没有羞辱我老爸,也没有使用微信!"最近,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位67岁的老人被收银员告知,他只能在超市排队购物时通过微信支付。老人有点不满意。

超市拒绝人民币现金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合法的。然而,除了这件事本身,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新技术影响下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无现金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年轻人,二维码、云闪支付和刷脸在街上随处可见。有没有人想过,传统支付方式的减少会给一些习惯换钞的老人带来不便?

社会变革是多方面的。近年来,我们不仅迎来了新技术,还改变了人口结构。在中国,老年人的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41亿,占总人口的17.3%,社会老龄化程度正在加深。

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可能适应新的变化。事实上,不仅是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让一些老年人感到不舒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儿童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缺乏关爱。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希望在附近吃饭或搬进有全面护理的养老院。然而,社区食堂和专业养老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出去不容易。城乡无障碍建设仍然滞后。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去年对100个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无障碍设施实地体验调查的渗透率为40.6%,而公众感知调查的渗透率仅为37%。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公共厕所找不到扶手,他们不能乘公共汽车爬楼梯,他们下地铁时不能坐轮椅,还有很多麻烦,比如老、弱、病、残、孕的座位被挤掉。

将敬老爱老融入社会治理(民生?民声)

在医疗方面,养老、护理和康复领域的资源更加不足。中国有1.58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大量老年慢性病患者,部分残疾和半残疾老年人有较高的医疗需求。然而,我国在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康复等方面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差距亟待填补。

如今,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多,但也有很多被埋没的“坑”。老年旅行团被迫购物,购买的保健产品被愚弄,投资和财务管理不时被欺骗。尽管老年人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但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缺乏关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不够,产品供给不均衡也制约着他们的消费升级。

当老龄化程度加深时,我们需要问自己,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

先问硬件是否到位——中国很多大城市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无障碍设施、急救设备、社区和机构养老的投入。从老年人对食物、住房、交通和医疗的严格需求出发,我们应该从小处着手,安装扶手、增加踏板和设置通道。装修费用不一定很大,但老年人会有更好的体验。

我们也应该重视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包括护士、护士、全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相关专业的设置、扩招和升级,并充分利用市场导向的机构、行业协会和医学协会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评级认证。

再问一下,软件没有跟上——“银发经济”必须把诚信放在第一位。面对旧消费市场的混乱,监管当局应该采取更多的特别行动,如预防和控制欺诈,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权益。此外,在政策层面,可以加强社会保障政策与养老产业的衔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和调整老年人基本诊疗、护理和康复的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进一步向社会资本开放老年保健领域。

将敬老爱老融入社会治理(民生?民声)

最重要的是社会心态要端正——尊老爱老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关爱老人不仅意味着定期送去温暖和同情,还意味着用一颗不变的心将这种善意融入到社会治理的细节中。无纸化、网络化、智能化、机器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许多老年人感到与社会“脱节”。因此,我们的公共服务不仅要时尚、高效,还要保持一些传统的服务方式,如付费、预约和咨询。对于习惯于面对面交流的老年人来说,有必要耐心地普及新技术,给他们留下一个熟悉的窗口。

将敬老爱老融入社会治理(民生?民声)

每个人都会变老。倾听老年人的声音,改善老年人的体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是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的时候,我希望你感受的不是陌生和疏离,而是一个依然善良的世界。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第17版)

标题:将敬老爱老融入社会治理(民生?民声)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