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4字,读完约7分钟

俯瞰龙平水稻博物馆。王志伟

5300到4000年前的碳化大米。何勇

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种子墙可以通过圆形桌面互动设备查询品种信息。照片由龙平水稻博物馆提供

恢复袁隆平在安江农业学校的实验室场景。何勇

无人驾驶飞行器(UAV)在湖南省长沙上空飞行空,摄像机扫向芙蓉区浏阳河东岸。一群建筑,像几颗饱满的米粒,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泽。

这是龙平大米博物馆。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型水稻博物馆,龙平水稻博物馆于2016年5月开放,2019年9月正式开放,其宗旨是“传播水稻知识,弘扬农耕文化”。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6000平方米,博物馆有三个基本展厅,即中国水稻历史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以及一个临时展厅。通过1200多件文物展品和丰富的多媒体设备,重点介绍了与水稻有关的文化和知识,以及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的故事。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一种水稻的历史

《山海经》最早记载的稻子是“百粒独长,冬夏弹琴”。水稻是最早驯化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作为日常口粮。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和食用水稻的国家。稻作农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稻作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华文明的血液。中国的水稻种植史不仅是一部种植作物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培育、成长和进步的史诗。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当你走进水稻历史展厅,你首先看到的是古代祖先的采集和狩猎场景。祖先收集的食物中有野生稻。在长期的工作中,人们逐渐掌握了野生稻的习性,并将其驯化为栽培稻。2004年,在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一些炭化米粒。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它将人类栽培稻的历史推至12000年前。

虽然一万多年前的大米在这里看不到,但博物馆展示了一箱5300到4000年前的碳化大米。它们是在良渚文明所在地浙江余杭焦墨山出土的。石犁来自浙江嘉兴,与这些水稻大约在同一时期,是一种大规模的耕作工具。石犁是一种平的、薄的、尖的等腰三角形,由页岩制成,其两个腰身用单面刀片打磨,可以增强石头的犁削能力。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的材料主要是石头、骨头、蛤蜊和木头。夏、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冶炼和铸造工业的发展,金属农具开始出现,如铁锹、铁锹、铜耒套、犁铧、锄头、斧头、镰刀等。西周晚期,人们开始冶铁,春秋以后,铁器农具的使用逐渐流行起来。

牛耕的出现加速了农业文明的发展。汉代牛耕画像砖描绘了“两头牛抬杠”的耕作方法。东汉末年,北方爆发战争,人口南迁,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传入长江以南。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和农田水利的发展,水稻产量不断增加。

唐宋时期是犁、风车等传统农具发展的高峰期。展厅中的曲面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工具。屈原李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江东地区,又名江东李。它将传统的直轴和长轴改造成曲轴和短轴,轴上装有可自由转动的犁板。它还增加了犁体评估和犁体结构,轻便灵活,能满足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屈原犁的出现在农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那以后,犁的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从火耕到精耕细作,从一年到一年多,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以满足几代人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近代以来,中国稻作业一直在科学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水稻科技不断进步,在育种、栽培、生理遗传、品种改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追求梦想

“袁隆平院士一生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河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展厅,我们跟随主讲人的介绍,走近袁隆平的寻梦生活。

展览馆的第一个展品是袁隆平的出生证明。1929年8月,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龙平。在童年和青春期,他跟随父母从北到南。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他放弃了留在城市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服从了分配,来到湖南偏远的安江农业学校教书。袁隆平在安江农业学校工作了18年,致力于研究和教育人民,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这是一幅场景复原图,再现了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安江农业学校的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形状极好的水稻据评论员说,这种稻子每穗有230粒,而且它的谷粒很饱满,这在稻田里显得很突出。通过第二年的试种,袁隆平发现这是一种天然杂交水稻。证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这给袁隆平今后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带来了启示。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1964年和1965年的夏天,袁隆平冒着酷热,在稻田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在仔细检查了14000多个稻穗后,发现了6个雄性不育植株。展厅重现了袁隆平在安江农业学校实验室进行花粉染色实验的场景。简单的书柜、桌子和椅子已经和显微镜、烘碗、玻璃试管和其他实验仪器一起使用了很多次,把人们的思想带到了那个非凡的时代。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陈列柜里陈列着一份珍贵的手稿,这是袁隆平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育。1966年2月,该论文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发表,引起了国家科委第九局局长赵石英的注意。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1974年,袁隆平育成我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次年制种成功。自1976年以来,杂交水稻在中国广泛推广,水稻产量大幅提高。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杂交水稻已经从三系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水稻发展成为超级杂交水稻。袁隆平在草下乘凉的梦想一步一步实现了。展馆展示了108个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的大型“种子墙”,是近年来中国水稻育种成就的生动写照。

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走向世界,造福世界。自1979年以来,袁隆平等中国农业科学家多次出国,通过提供国际培训课程、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外种植试验,将杂交水稻推广到世界各地。

在展厅的尽头,有一个“杂交水稻世界”的联动装置。通过感知种植或研究杂交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地图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博物馆的壮观

“自开放以来,我们的图书馆一直是一个受欢迎的‘网络红拳之地’,也是一个孩子们喜欢学习知识的地方。”龙平水稻博物馆馆长张颖说。

强烈的科技意识和丰富的互动体验是龙平水稻博物馆的特色。博物馆内布置了近100台多媒体设备,包括环形银幕影院、幻景、360度全息投影等。,以便观众可以与场景内容互动并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水稻之路”体验空期间,两侧十多个全息屏幕垂直竖立,通过投影展示亚洲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水稻文化。五颜六色的光影,被前后两端的镜子反射,延伸出一条耀眼的“米路”。

在水稻科技展览馆,观众可以领略到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乐趣。大屏幕动画让人们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小女孩的梦里,和米博士一起踏上了一段奇怪的旅程,探索水稻从种子到水稻转变的奥秘。展厅里有46个多媒体设备,其中许多是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可以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其中一个游戏是关于可爱的“米饭”,它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

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隆平水稻博物馆开业不到一年,就赢得了两个“国家品牌”的招牌:“中国援外培训基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基地”。海外观众团体来到这里体验中国悠久的稻作文化和当代农业发展成就。(记者何勇人民日报网李方森)

标题:稻作流传了几千年,稻香飘洋过海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2984.html